耐材工業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 隨著技術進步, 耐材總需求量會逐年減少
● 中國耐材行業要“做大做強”,組建行業“航母集群”
● 大力發展更長壽、更節能、無污染、功能化的新型耐材
耐火材料工業作為與鋼鐵工業唇齒相依的伙伴,近年來在鋼鐵工業高速發展的強勁拉動下,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我國作為耐材生產、消耗大國,應按照新型工業化要求,加速行業結構調整,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近日中國耐材協會會長陶若璋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著重強調了這一點。
陶若璋指出,2003年,我國耐材行業克服煤、電、油、運緊張和原材料大幅漲價的不利因素,取得了生產、銷售雙贏。據對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971家耐材企業全年生產經營情況統計,我國耐材行業2003年主要呈現以下態勢:
-------市場需求旺盛,生產銷售增長。
全年實現耐材產量1477.4萬噸,與上年同比增長31.39%;銷售收入338.17億元,同比29.77%。
-------利潤增長,虧損下降。全年實現利潤總額達21.45億元,同比增長41.74%;虧損企業147家,虧損金額累計達1.5億元,同比降低22.28%。
------企業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全年實現人均銷售率17.02萬元/人,同比增長23.15%;資產總計356.56億元,同比增長15.97%,資產負債率59.68%,同比下降2.01個百分點。
-----進出口活躍。全年耐火原材料合計進口16.5萬噸,同比增長88.2%,用匯額1.3億美元,同比增長58.3%。其中耐火原料進口10萬噸,同比增長104.3%,用匯額2523萬美元,同比增長46.7%;耐材制品進口6.49萬噸,同比增長67.7%,用匯額1.1億美元,同比增長61.1%。同期,全年耐火原材料合計出口449.4萬噸,同比增長17.7%,創匯7.54億美元,同比增長27.1%。其中耐火原料出口366.7萬噸,同比增長15.5%,創匯4.12億美元,同比增長21.1%;耐材制品出口82.7萬噸,同比增長28.8%,創匯3.42億美元,同比增長35.2%。
陶若璋說,雖然2003年我國耐材工業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但必須看到,當前耐材企業“小、多、散”的落后現狀已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國有耐材企業逾千家,其中民營企業占絕大多數。在2003年《經濟日報》公布的全國1588家大型工業企業排名中,有6家耐材廠入選,其中只有一家國有企業。行業整體素質和水平還不高;自主知識產權觀念淡薄,行業自主創新能力較低;低水平重復建設仍制而不止;行業競爭力不強等,都是耐材行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由此可見,實現行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加速結構調整仍是耐材行業主線。
一是調整行業產品結構。抓住冶金、建材、有色“十五”技術進步要點,大力發展更長壽、更節能、無污染、功能化的新型耐材。大力發展不定形耐材,盡快提高我國不定形耐材的比重;根據冶金行業發展趨勢對耐材產品提出的新要求,組織連鑄、高爐長壽及潔凈鋼連鑄用、節能用、有色金屬冶煉用優質耐材生產和使用技術經驗交流;加強耐材回收再利用的研發工作;積極開發零廢料和零排放的耐材清潔生產技術。
二是調整組織結構。根據“做大做強”的原則,組建耐材行業“航母集群”。積極引導一批優勢企業形成擁有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有核心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同時根據專業化協作分工原則,引導一批優勢中小企業與大企業集團結成集約式經營的、規模經濟的利益共同體。協會成立13年來一直致力于這項工作,但舉步維艱。
三是調整行業產業結構。根據耐材消耗逐年減少的總趨勢,實行“一業為主,多種經營”,不斷提高“非耐比”。目前我國已有一大批耐材企業完成了傳統經營格局的“突圍”,實現了經濟效益持續增長。
陶若璋強調指出,結構調整需要有行業性法規依據,而這又必須依賴于耐材工業的產業政策,即行業的技術經濟政策。我國現有的耐材產業政策已大體過時,對制止重復建設、解決耐材產品“結構性過剩”起不到應有作用。產業政策中對于耐材工藝技術、裝備、產品、企業管理制度等內容,應明確提出支持什么、限制什么、淘汰什么,從而促進耐材工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這也將是制止低水平重復建設的有力武器。
實現耐材行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走市場化運作道路,完善市場服務體系也是當務之急。首先要加強行業信息化建設。優勢企業要盡快建設自己的企業網站,在生產經營一切活動中廣泛采用網絡技術,用網絡技術武裝我國耐材工業。其次年內要加大投入,開展對主要高溫技術工業的調研,包括生產技術經濟指標狀況、重點企業的生產技改動向及其對耐材提出的要求,及時發布耐材市場動態信息,用行業信息引導市場健康發展,引導企業正確決策。
實現耐材行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還需加強國際合作。隨著耐材工業的戰略調整,眾多的國外耐材企業已經和正在加速向我國轉移,耐材制品進出口加速,我國耐材工業處于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時期。作為耐材大國,貿易摩擦難免,特別是在當今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極易導致對我國耐材出口進行反傾銷訴訟。因此,要加強與國外(境外)耐材行業組織建立聯系,及時組織引導涉案企業積極應訴,并盡一切可能爭取“庭外和解”,維護行業和企業的合法權益。
談到耐材行業今后發展趨勢,陶若璋作出如下分析。一是隨著技術的進步,耐材單位消耗逐年下降,需求總量逐年減少。平均噸鋼消耗耐材水平在上世紀50年代為60公斤,現已降到25公斤。其中日本10.2公斤,法國12公斤,獨聯體35公斤,南美14公斤、北美12公斤,我國總體水平較低,約為33公斤,重點企業達到28公斤,但寶鋼曾達到好水平是9.9公斤。這是我國耐材行業應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增加“非耐比”的直接依據。二是行業集團化、生產集中程度逐漸提高。西歐、北美、東亞、日本等地區耐材工業飛速發展,形成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又一次大規模兼并、重組的局面,近百家耐材企業重組為現有的8家大集團,即西歐RHI、美國Cookson、法國Saint Gobain、日本品川、比利時LWB、日本黑崎等,這八家集團的年交易總金額約占交易總金額的51%,其中前3家占到35%。而中國2003年交易總金額為7.5億美元,僅約占交易總金額的7.2%。由此可見,加速我國耐材“航母集群”構建,減少貿易中間環節,提升行業整體國際競爭力勢在必行。三是制造業逐步向第三轉移,中國市場被看好。據初步統計,目前我國已有42家耐材合資、獨資企業,10個在我國建廠。這些企業產品的特點是技術含量高、品種涉及范圍廣,已應用于鋼鐵、建材、原料、節能材料、耐火纖維等領域。可以說,對我國耐材企業構成了極大的挑戰。
陶若璋還指出,我國耐材行業目前存在著產品的回收利用領域尚未開發的問題 。耐材仍為一次性使用,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據悉,一些發達耐材產品的綜合利用已達到較高的程度,如日本用后耐材的再生利用率已達到60~90%。另外還有人才流失嚴重、新型耐材比重偏低、產業結構調整空間小等問題。
產品的生命在市場。針對耐材大用戶焦爐的生產趨勢,陶若璋說,目前我國硅磚生產能力為50~60萬噸,能配套生產的產能也在45~50萬噸,完全能夠滿足焦爐建設需求,同時部分廠家還在不斷擴產硅磚。根據焦炭產量、價格穩中有降的趨勢,預計在今年3季度時硅磚生產緊張局面將可能有所緩和,因此硅磚產能不應再擴大。鎂炭磚則嚴重過剩,生產廠家要謹慎。而堿性耐火材料如無鉻、低鉻耐火磚、適應潔凈鋼生產用的低碳、無碳、低硅、無硅耐材等市場需求較大,生產企業相對較少,產品技術附加值較高,可擴大生產。陶若璋說,耐材工業就是要緊跟鋼鐵等高溫工業技術發展動向,不斷開發適銷對路的耐材產品,更好地用戶服務。
熱門產品
新資訊文章
- 先進單位進行表彰的決定
- 鋁的市場分布及特點
- 煉鋼爐火焰噴補工藝參數的試驗研究與優化
- 鋁的市場分布及特點
- 耐材工業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 耐火材料功能強用處多
- 鋼鐵宏觀調控對耐火材料行業的影響分析
- 下游行業的技術進步對耐火材料行業的影響